时间:2022-11-10
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选种、浸种、催芽。2.育苗:选择合适的地块作为苗田播种育苗,做好苗期温度管理和膜内通风,必要时施肥,保证苗木生长。3.移栽:耕翻平后移栽,合理调整种植密度。4、田间管理:做好追肥、灌水、晒田等工作。 1.播种前5-7天左右晒种(1),晴天晒稻种1-2天。干燥后,注意防潮。(2)干燥稻种可提高稻种的吸水性和渗透性,提高稻种的发芽率。2.用15%盐水选择品种,去除混合在优质稻种中的谷物和草籽。3.消毒(1)用种衣剂拌种或包衣,可防治恶苗病、稻瘟病、干线虫病和地下害虫。(2)用1%石灰水浸种,水深高于稻种3cm同时,在浸泡过程中不能破坏水面的石灰膜。(3)将稻种预浸12-24小时左右,然后用强氯精250-300倍液浸12小时左右。(4)用35%恶苗灵250倍液浸泡24小时以上。(5)消毒后,用清水冲洗稻种,然后发芽。4.如果水温为10,浸种(1)℃,浸泡约72小时。如果水温为20℃,浸泡约48小时。如果水温为30℃,浸种约24小时。(2)稻种吸收足够水分的特点是谷壳半透明,腹白明显,胚部膨胀。5.发芽(1)50℃将温水预热约5-10分钟,然后取出沥干,密封保温,温度控制在25-30℃左右,等稻种露白后再播种。(2)要求芽长不超过稻种的一半,根长不超过谷粒长。2、苗床处理(1)一般选择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条件好、背风向阳、水源充足的田地作为苗床。(2)如果是早稻,冬前结合耕翻,每亩施用1000-15000kg腐熟有机肥。如果是晚稻,播种前30天左右每亩施用500-700kg腐熟有机肥。(3)整平做床,床长约10m,畦宽约150cm,畦沟宽约30-40cm。2.播种期(1)早稻播种:一般在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具体播种期以温度为准。地膜保温育苗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露地育苗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2)中稻播种: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要求抽穗期在7月20日或8月10日之后尽量避开7月底至8月上中旬的高温期。(3)播种晚稻:如果是一季晚稻,一般在5月中旬播种。若为双季晚稻,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种(播种时间主要根据安全齐穗期确定)。3.播种量(1)早稻田一般为秧田:本田=1:8-10确定播种量,秧田一般用于晚稻田:本田=1:6-8确定播种量.(2)杂交早稻,每亩苗田播种15种kg左右;常规早稻每亩播种25-40种秧田kg左右。杂交中稻每亩苗田播种8-10种kg左右;常规中稻,每亩秧田播种15种kg左右。杂交晚稻每亩播种10亩秧田kg约;常规晚稻,每亩秧田播种12种.5kg左右。4.苗田管理(早稻)(1)出苗期温度控制在30℃如果温度超过35,℃,揭开棚膜两端通风。白天揭膜通风,下午4点后盖膜,温度控制在20-25℃左右。二叶一心期后,经过5-6天的炼苗,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晴天上午9-10点揭膜。(2)出苗期间保持边界湿润,边界沟放干水。出苗后至揭膜前,一般不灌水。揭膜后,将浅水灌入床上,保持床面有浅水。(3)揭膜时,每亩秧田撒5kg尿素和5kg氯化钾(断奶肥)。移栽前可再次施用2-3kg尿素和2-3kg氯化钾(送嫁肥)。(4)一叶一心期,每亩秧田使用150g15%多效唑水75%kg稀释喷雾,控制幼苗,促进分蘖。5、秧田管理(中、晚稻)(1)播种后至二叶一心期,保持边界无水,边界内有水。三叶期后,将浅水灌入床中,后续浅水勤灌促进分蘖。(2)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追施断奶肥,4-5叶期追施接力肥,移栽前3-5天追施嫁肥,每亩苗田追施3-4kg氯化钾和3-4kg尿素。(3)一叶一心期,每亩秧田使用150g15%多效唑水75%kg稀释喷雾,控制幼苗,促进分蘖。(4)二叶一心期,间苗一次。三、移栽1、大田准备(1)耕翻大田,保证土壤细碎疏松,田面平整。(2)如果是早稻,亩产目标为500kg,每亩1000-15000亩大田kg绿肥(或750-1000kg厩肥),12kg尿素,6kg氯化钾,50kg钙镁磷肥,50kg硅钙肥,1kg硫酸锌,3kg硫磺。(3)如果是中稻,亩产目标为700-800kg,每亩2500亩大田kg有机肥和25-30kg三元复合肥(冷浸田额外施用1-2kg锌肥)。(4)如果是晚稻,亩产目标为550kg,每亩750-1000亩大田kg厩肥,12kg尿素,9kg氯化钾,25kg钙镁磷肥,50kg硅钙肥,1kg硫酸锌,3kg硫磺。2.移栽(1)如果是幼苗移栽,一般在3叶期前进行。若为中苗移栽,一般为3-4.5叶期进行。若为大苗移栽,一般为4.5-6.5叶龄(早中育苗)或6.5叶期以上(二季晚稻育苗)。(2)如果是常规水稻,每亩2-3万穴,行距20-24cm,穴距10-13.3cm。(3)如果是杂交早稻,每亩大田2-2.5万穴,行距7-8寸,3-4寸,宽行距8寸,窄行距4寸,4寸。(4)如果是杂交中稻,每亩大田1.行距7-8寸,行距4寸,宽行距8-10寸,窄行距5寸,行距4寸。(5)如果是杂交晚稻,每亩大田1.8-2万穴,行距9寸,穴距4寸,宽行距10寸,窄行距5寸,穴距4寸。四、田间管理1、追肥(1)早稻:早施苗肥。移栽后5-7天施用分蘖肥(4kg尿素 2kg氯化钾)。移栽后22-25天施用穗肥(2kg尿素 2kg氯化钾)。齐穗后施用粒肥(2kg尿素 2kg氯化钾)。(2)中稻: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分蘖肥(5)kg尿素)。晒田复水后,在苗数低于25万的田地施用促花肥(5-7.5kg尿素),苗数超过28万或叶色未明显褪色。保护花肥一般亩施3-55kg尿素,5kg钾肥。抽穗开花时,叶面喷施1-2次叶面肥。如果生长不良,每亩施用2次kg尿素是粒肥。(3)晚稻:移植后5-7天施用分蘖肥(5)kg尿素 3.5kg氯化钾)。移栽后30天左右施用穗肥(5kg尿素 3.5kg氯化钾)。齐穗后施用粒肥(2kg尿素 2kg氯化钾)。2.水管理(1)从移栽到返青期保持适宜的水层。早稻白天灌深水,提高水温和泥温。中稻和一季晚稻保持深水层。二季晚稻,白天加深水层,晚上排水。(2)返青期至分蘖期,浅水勤灌,保证土壤水分饱和。(3)幼穗发育期间保持田间水层,防止脱水,但水层深度不得超过10cm。(4)花期抽穗时,田间保持浅水层。(5)灌浆结实期间,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三、晒田(1)分为晒田“到时晒田”和“够苗晒田”,其中,晒田是指从水稻分蘖末期到幼穗分化初期的晒田,而足够的苗木晒田是指当群体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85%时。(2)对于足够的苗木晒田,一般重晒到田间开裂,中间“鸡爪裂”,人站立后不凹陷。到时晒田,一般都是轻晒(田边“鸡爪裂”,中间有点紧皮,人站立有脚印)或晾田(排干水即可)。 本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