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过程怎么防治赤霉病?防治赤霉病的五大误区

时间:2023-03-16

赤霉病是作物种植过程中一种非常头疼的疾病。赤霉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商品性。在防治赤霉病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本文将介绍作物种植过程中防治赤霉病的五个误解,供您参考。

误区一:忽略田间湿度一:忽略田间湿度一: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疾病。受菌源、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连续3天以上降雨,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一些农民认为,只要在此期间没有降雨,小麦就不会感染赤霉病,而忽视了田间湿度的因素,往往会错过预防和控制期,导致疾病的传播。

误区二:重治轻防

传统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治。用药期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疾病预防过程中的防治效果。通过调查发现,赤霉病的适宜防治期是从抽穗到开花的早期,小麦齐穗到开花的5%。同时,应充分考虑几种情况。抽穗期阳光明媚,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开花,齐穗期可用药;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应该先抽穗,然后再开花。应在开花期用药;抽穗期遇到阴雨天气,赤霉病流行风险较大时,最好不要等到天气晴朗或开花时再喷,雨隙应多次喷洒防治;如果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物,可以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误区三:盲目选择药剂

目前,农业部注册的小麦赤霉病药物涉及14种成分,不同品种的防治效果差异较大。近年来,农民普遍反映,有些药物的效果不如以前好,效果差与农民在用药过程中不注意混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密切相关。建议注意不同作用机制的正确混合,确保所使用的药物具有内吸、保护和根除的多种作用,全面防止疾病的蔓延。

误区四:亩用水量少:

根据调查,一些麦区农民使用传统喷雾器,每亩用水量超过15升,较少只有10升,用水量较少,药液难以有效分布,穗难以均匀用药,必然会影响疗效的正常发挥。为保证疗效,如果使用传统喷雾器,每亩用水量应在45升至60升之间,或添加疗效保证剂,如透明度等。

误区五:只有一次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确定用药次数时,应综合考虑细菌来源、发病率、药物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往年病情严重的地块,需要进行两次防治。同时注意雨后补喷。对于二次用药效果差的,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二次用药后7天左右,可以更好的控制细菌的传播,减少损失。

以上是本文介绍的种植过程中预防和控制赤霉病的五个误解。我希望它能帮助你在种植过程中预防和控制赤霉病。我希望每个人种植的作物都能远离赤霉病的侵袭,茁壮成长,获得丰收。

  

大家也在看

0.138404s